【乡建·育见】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实践育人系列报道②“绿色课堂”赋能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只有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5年起,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政校地企共建的建筑类专业传统村落国际研习基地,围绕西南地区的山河湖海等自然资源和传统村落等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青山绿水”的实践育人大课堂。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在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增强绿色生态意识的同时,也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持续赋能。
跨专业联合实践教学中的“绿色课堂”
江津石蟆镇中坝村有“长江入渝第一岛”的美誉,悠久的农耕文化、丰富物产和厚重人文让中坝岛呈现出“百年农耕原乡”的模样。2020-2021年,学院先后4次组织建筑学、风景园林和城乡规划学生前往中坝岛研习基地开展跨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师生共同组成的重庆市设计下乡工作室以“乡村生态景观营造”为切入点,为践行两山理论、提升传统村落生态景观质量、促进乡村人居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生针对岛上的自然环境资源、农田资源、驳岸、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历史环境要素、人居生态环境智慧等展开实测与记录,与居民代表、政府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座谈交流,形成了完整的中坝岛生态环境认知报告。三个专业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视野、问题解决方式和设计方法生成了乡村振兴的各种思路,充分利用岛上优势,从生态、形态、文态、业态四个方面制定了中坝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规划,并开展风土建筑设计和生态系统保育,为中坝岛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切实目标和可行策略。学院通过推动建筑学、风景园林和城乡规划学生跨专业组合参加联合实践教学,帮助中坝岛形成了“多态融合”“多产共荣”的乡村盛景,也培育了学生的责任担当和乡土情怀。
跨国际联合实践教学中的“绿色课堂”
2016-2019年,学院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联合发起“中比传统村落保护国际工作坊”,连续4年组织中外学生前往酉阳多个传统村落研习基地,运用生态学等跨学科知识,围绕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更新的问题开展研习。
中比学生在何家岩古寨开展研习。重庆交通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的普及,花田乡何家岩古寨古老的梯田稻作系统已难以为继。学生以当地特色的养殖工具鸭寮为基本形态元素,发展出提供集养殖服务、生产休憩、农业观光一体的景观设施,并构筑可持续的生态循环介入既有的农业生态系统之中。设计引入速生竹构筑的“轻建筑”体系、生物循环降解等绿色生态技术,并通过“生态博物馆”的景观建筑将生态教育和农业遗产保护的观念带进当地的生活。通过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与营建技术,为原屋主人和外来旅客创造了绿色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跨校级联合实践教学中的“绿色课堂”
除了在重庆市内的传统村落研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以外,学院也基于中国西南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联盟的合作框架,协同贵州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在西南地区多个省市的研习基地开展跨校合作教学。
学生在岜沙苗寨开展跨校际研习。重庆交通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2022年3月,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迎来了近百名高校学子,“原生态·可持续——2022届九校联合毕业设计”从这里启幕。来自重庆交通大学、云南大学等九所高校的学生跨校际组队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踏勘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继续获取乡村信息,深入了解岜沙苗寨发展中面临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问题。接下来的3个月中,同学们以岜沙苗寨为设计研究对象,立足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等专业维度及学科交叉视角,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文化生态、环境生态的平衡和保护,共同为岜沙苗寨的发展建言献策,助力贵州乡村振兴。
学生研习作品屡获专业竞赛奖励。重庆交通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学院院长董莉莉教授表示“生态文明建设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高校也应在人才培养上积极行动、主动作为”。近7年来,学院依托研习基地开展了一个又一个的“绿色课堂”,学生在不断增长见识和增加体验的过程中培育了知行合一的精神,增强了未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能力。《溯水逐乡 寻美中坝—江津中坝岛保护发展规划》《原乡风情 多姿中坝——江津区石蟆镇羊石村中坝岛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等研习作品在获得政府采纳和居民认可的同时,也在“园冶杯首届乡村振兴国际联合毕业设计”等专业赛事中斩获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