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校长谈“双减”】拓宽多维视域 赋能“c位工程”-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编者按:
“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不仅是简单地替学生减负,更是要重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双减”的背景下,我们的学校如何进行教学课程改革?如何推行课后延时服务?如何提高孩子作业效能?如何落实“五育并举”......
基于此,特邀请重庆两江新区各中小学校长谈谈“双减”:解读国家“双减”政策下的学校探索。
本期嘉宾:重庆两江新区星光学校校长瞿拥军
瞿拥军:落实“双减”工作,已然成为学校工作的c位工程,而落实“双减”工作的关键,则是充分发掘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拓宽学校教育视域、提升学校教育内核。星光学校立足校情,着眼于“办一所未来的无边界学校”,加快构建“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中减负增效,在作业中减负增信,在评价中减负增能。
升级课程,减负增效
“星光课程”是指学校课程结构中的三个维度——星座课程、星河课程、星际课程,这三个维度的课程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同步优化。课程实施中,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和综合素养。
为有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在国家课程(亦称之为星座课程)主阵地上,推进“星动课堂”的研究,注重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核心任务、将核心任务转化为学习活动、将学习活动中转化为学生实现的学习目标。这种模式,既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又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结合校情、师情、生情和家长资源,开发“星河课程”,让学生打破学科界限,聚焦主题任务,实现深度学习。通过学校层面制定星河课程,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育人理念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全面发展的本质,是个性发展。为落实这一理念,学校顺势而为,开发了基于培养兴趣、特长、个性的星际课程,并将星际课程与课后服务工作有机融合,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多方面需求,提升了办学满意度。如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发四十多项体育运动类社团课程;开设陶艺、陶笛、书法、插画、国画、超轻粘土等三十多项艺术类社团课程,让学生外塑形象,内养雅气;抓住两江新区创建全国劳动教育示范区的机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发出劳动课程和美食课程。
作业联动,减负增信
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在作业管理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家长实现三层联动,充分发挥了作业的育人功能。
学校校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奉行“教师做十题,学生做一题”的思路,根据星光学生的实际学情,由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前头,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系统开发设计作业,分学科分年级试点,由点到面,最后全面铺开。
学校改革了作业布置要求,将作业分为基础作业、巩固作业、拓展作业三个板块,根据学生学情,有选择地布置差异性作业,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学习需求,让学生各尽其能,各展所思。
在作业管理上,学校科学布局、精准实策,年级与年级家委会、班级与班级家委会、老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起“作业共同体”。通过向各班家长发放作业管理调查问卷,召开以“减与不减”为主题年级家长会,利用班级“悄悄话”信箱、班级智慧云平台、家校群、家校联系本等渠道搭建起作业输送通道,让老师和家长双方及时了解摸清作业信息等。
多维评价,减负增能
学校采用多维度的课堂评价,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课堂文化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教师教学的评价主要从清晰、准确、教具应用、启思、创新、多元等角度进行评价; 课堂文化评价主要从激情、互动、合作、尊重、和谐等角度进行评价; 学生学习主要从专注、自主、参与、探究、思维、达成等角度进行评价。
“双减”政策,减的是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的负担,作为学校和教师,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在校本课程学习中积极参与,有自我学习的空间,由被动式的学习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教师的教从原有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素养能动”,让学生由外在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只有营造出师生双主体互动共生、教学相长、和谐温馨的氛围,才能使教与学的双主体都能聚焦内在素养,真正实现“减负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