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做好“技术定位”-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在教师教育领域,一股“技术浪潮”正在悄然兴起。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同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教育部已在北京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先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在北京大学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集中调研,以期在更大范围探索、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发展。
帮助教师胜任复杂的育人工作
增强教师教育与教育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确定性保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实施提供技术性标准与便利化条件。
最新一轮教师教学国际调查显示,教师教育活动中实际包含比例最高的为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理解、学科领域的教学能力、课程知识等,这些知识和能力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挑战教师教学胜任力的重要元素。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情境,具有复杂性和难预测性等特点,点燃学生的理想信念、让学生领悟知识的魅力和掌握学科的特点、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等都是教师需要的内容。面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多元需求和长远发展需要,教育信息技术应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避免陷入技术化误区,导致线性思维、程序化套路等倾向。
《意见》指出,“深化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建设开发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这为教师教育实践者掌握教师教育中的技术运用指明了方向。
认清技术局限性与教育复杂性
生硬的技术引入和多媒体手段运用、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过度依赖、教育对技术理性的过度强调等,是深化信息技术助推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中需要预防的不良倾向。那么,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应该怎样预防对技术的滥用和“技术理性”取向呢?
首先,要认识到技术本身的作用和局限性。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引入,在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与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丰富教师教育实践形式、以“教师数字画像”为基础提高教师教育精准度、依据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提升教师教育管理效率等。同时,技术的局限性也不能被忽视。一方面,在智能环境中,机器学习使得活动主体在自身熟悉、偏好的领域不断循环,有可能导致教师教育活动趋向封闭;另一方面,技术化倾向背后可能隐含线性思维方式,并在活动中被强化,扩散到专业生活中的多个维度,乃至忽视教师教育的其他方面。
其次,要重估教师教育的复杂性。人机互动、线上教学等形式存在脱离教学情境的可能,虚拟环境中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线下情境的“包裹”,教学现场的细节有可能在无意间被抹去。不仅如此,教师在线上所获得的建议理应付诸实践,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线上与线下之间的转换可能产生“断裂”。
最后,要完善相关评价机制。建立评价机制是提升技术应用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促使技术以更为适合的姿态面向教师教育,避免一味追求效率、忽视更多要素等情况的发生。
探索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之道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助推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仍处于尝试阶段,引入反思性实践取向,对于培养专业化高素质创新型教师具有重要意义。该取向以进步主义教育哲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底,将教师教育视作一类情境性的教育实践,并意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突出教师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关注教师在教师教育者的辅助下创造性转化所接受的理论性知识、生成具有个体适应性的实践性知识。它除了具备更新知识库的作用,还能促使教师主动拓展自身边界,培养教师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反思性实践取向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技术工具推送的各类信息进行反思,谨防不当信息干扰教师判断;二是理性看待具有技术理性色彩的标准或要求,避免教师教育过程机械化;三是审思教师教育者基于自身经历所提出的技术建议,这类建议有可能局限于个体经验;四是对自身固化的思维模式与行动方式进行反思,避免线性思维方式影响教师行动。
不可否认,若教师教育彻底迈向反思性实践取向,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一系列后果,如教师的反思失去明确方向等。因此,反思性实践取向需要兼顾教师教育的技术性与反思性,推动信息技术以恰当的姿态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
首先,我们不能将信息技术应用视作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唯一途径,也不能幻想只要有了新兴技术的加持,教师教育就必然能够迎来根本性变革。
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高度关注教师教育的复杂特质,以活动所处的具体情境和活动内部的细微之处作为应用的重要基础,跳出效率导向、线性逻辑等“陷阱”。换言之,不注重场景、不关心对象特质的技术应用难以有效发挥预期效果,甚至有可能产生误导。不仅如此,技术还应确立自身的“监督者”身份,推动“线上互动”与“线下真实情境”有效结合,促使教师教育者和教师逐渐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形式。
再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应与教师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反思有效衔接。新兴技术的引入应进一步激发教师教育者和教师的主体性:基于新兴技术提供的多来源信息,教师教育者和教师可以据此反思来自他人的经验或自身的固有经验;在智能技术引导下,教师教育者和教师可自主进行探索,形成适应自身情况的实践性知识,不断更新固有的理论性知识;借助信息技术保留教师教育者和教师的思维路径与行动轨迹,帮助活动主体更有依据地开展反思活动。唯有如此,信息技术的引入才能真正地实现技术性和反思性的平衡,助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最后,在推进过程中,要根据实践效果判断信息技术运用的场景和形式,通过开展合作研究、开发评估工具等充分衡量技术应用的具体效果,以技术应用进行及时反馈与修正,并将数据吸纳至相关数据库,为今后的教师教育实践提供参考,以最恰当的姿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