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织巧匠”到“为丝代言”,这堂劳动课让学生“劳”有所获-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冯一鸣 实习生 陈彦婷)一堂“全域式”劳动课是什么样的?有人说要有意义、有意思,也有人说要有趣、有料,还有人说要有人气。
10月25日,在重庆两江新区云锦小学校,就有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劳动课。围绕“蚕丝课程——寻‘丝’记”这一主题,学校开展了劳动课程展示活动。
小云朵们用一枚枚蚕茧开启奇妙之旅,既学习了养蚕、煮茧、蜀绣、织锦等传统技术,又在编程缫丝、美图制作等新技术中得到启发,既复盘了古代丝绸之路,又了解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还通过策划、创建、开放了蚕丝博物馆,在劳动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进全面发展又个性生长。
“劳”有所为!
”小云朵“变“丝织巧匠” 劳作体验课“新”意满满
一枚蚕茧如何变成一缕丝线?
为了满足小小少年们的好奇心,更生动地重现古人缫丝的过程,云锦小学的教师们找来了若干蚕茧和迷你纺车,从泡茧找丝,到穿丝绕丝,最后转丝取丝,教师们娓娓道来,揭开了蚕丝工艺的神秘面纱。
为了落实云锦小学“智慧育人”的教育初衷,三到五年级的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利用编程这一新兴技术操控机器人完成缫丝的全过程,这是现代文明技与古人智慧跨时空的交汇。
在迷你纺车一阵阵“吱呀吱呀”声中,原本杂乱无章的丝线从蚕茧中有序抽离开来,一圈一圈缠绕在纺车上,形成用来织布的生丝,孩子们不禁欢呼雀跃,就连在一旁观摩学习的低年级学生也连连惊叹。
这堂劳作体验课上,每一个“小云朵”都能化身成“丝织巧匠”,体验缫丝、纺织、刺绣、染色、织锦全过程的乐趣。
“劳”有所获!
“小云朵”成“小馆长” 用创新激活学生潜能
关于蚕丝,很多学生是有十万个为什么的。如何逐一解答学生的疑惑,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层面?
在云锦小学看来,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本立体百科全书,如果创建一座蚕丝博物馆,能把小朋友的十万个为什么都解答,那就是一座孩子们喜爱的“儿童蚕丝博物馆”。
基于此,此次课程中,为了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力,云锦小学的教师除了带领学生体验古代造丝工艺,还别出心裁地鼓励他们将前期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从策划到构建再到开放,一个理想的“儿童蚕丝博物馆”应运而生。
“博物馆分为几个展区?各个展区是什么主题?分别该布置些什么?“看似简单的小任务却蕴藏诸多学问,是对学生筹划思维、信息检索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创造力的大考验。
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小云朵”都是为“丝”代言的”小馆长“。从探索蚕丝、展区摆放、现场解说……每一个环节,他们都亲历亲为,各有所获。
“蚕丝是我国古代工艺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古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之一。”学校课程研发中心负责人万海玲表示,透过细密的蚕丝,精美的工艺品,学生们被祖先的工匠智慧深深震撼。通过对古丝绸文明的学习,更是让学生体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以说,细密的蚕丝,经纬纵横,把大自然的宝贵馈赠和祖先的伟大智慧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也将传统技艺和智慧劳育在云锦小学紧密连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育有所成!
全域劳动教育“再升级” 让“传统文化”与“智慧教育”有机渗透
提起劳动教育,你会回想到什么场景呢?
是在教室值日,还是去郊区种树,亦或是打扫街道?尽管这样的“旧式”劳育课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与意识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往往形式单一,效果局限。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启发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在云锦小学看来,只有将劳动教育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才能让劳育课具备启迪思想、传播智慧、润泽心灵的意义。
此次蚕丝课程是云锦小学劳动课程中传统课程——“云锦工艺”中的一部分,也是学校劳作体验小课堂,跨学科探究中课堂、社会研学大课堂并行的体现。寒暑假期间,学校还将开展“丝国”寻踪——线上线下游“丝国”主题社会研学大课堂。
一系列多维度、多深度、多效度的劳动教育课程还在不断探索,全域劳动教育也将再上新的台阶。一群云锦师者更是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不断向前、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