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歌与舞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校本舞剧《记忆陶行知》首演-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郭晓彤 实习生 陆丹)6月24日晚,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行知艺术中心掀起了一场“舞蹈风暴”,由学校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剧《记忆陶行知》拉开了首演序幕,一场追忆由此展开……
历历在目,舞动人心
聚光灯起,演员就位。舞剧《记忆陶行知》由星霜荏苒、烽火摇篮、草街兴学、开荒自救、负重前行,以及桃李芬芳六个篇章组成,从陶行知先生所教授的学生为第三视角,叙述了自己幼年时在炮火硝烟中被陶行知先生从保育院送往育才学校学习的经历,而今年迈之际再次重返古圣寺学堂……昏黄的灯光、长长的身影,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与舞台设计相得映彰,让现场观众瞬间产出代入感,仿佛置身那间古朴的教室,听着那堂还未结束的课……
“序·星霜荏苒”主要讲述了一位老者在寺前步履蹒跚,在一片宁静中,他的思绪被拉回了几十年前,那段与陶行知先生相处的时光……
“第一幕·烽火摇篮”演绎了陶行知先生与友人抵达重庆时见到的战火纷飞,国民颠沛流离的悲惨景象。
“第二幕·草街兴学”展现了当年陶行知先生与卢子英和纤夫前往草街寻觅校址的故事。
“第三幕·开荒自救”重现了在育才学校最艰难的时期,陶行知先生组织全校师生开展自救运动。老师同学纷纷拿起锄头、扛起镰刀开始割荆棘、除杂草、挖荒土,在一片荒芜中探索希望。
“第四幕·负重前行”再现了陶行知先生为了追求和平民主不断抗争努力的场景。在激烈的“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声中,陶行知先生因过度劳累,不幸离世。
“第五幕·桃李芬芳”预示着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办学主张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形成了“知行合一,明理创造”的办学理念,并对后世起着深远影响。
精诚所至,有感而舞
起于机缘巧合,终于信念感召。2017年,舞剧主创艺术学院教师陈汉华在公交车上看到了一块立牌,上面写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这句话深深吸引了他的目光,并念念不忘,因为这也是自己所在学校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大学精神。在此后,陈汉华率领团队多次到陶行知纪念馆采风,收集大量关于陶行知及“育才学校”的资料,感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在一次次的体会与感受中,舞剧《记忆陶行知》在陈汉华心中慢慢成型,并在2019年自费完成了第一次试演。也是因为此次试演使得合川区的领导以及校领导发现了这部“宝藏”舞剧,并给予了舞剧团队大力支持,不断打磨完成舞剧细节和内容,精益求精,力求能运用舞蹈语言诠释陶行知先生的奉献精神,传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宣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临近舞剧开始的前两三个小时,演员们都还在进行紧锣密鼓的舞台合成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演员们几乎是通宵达旦的进行彩排,师生们表示“这部舞剧就像是一个新生的孩子一样,我们有幸见证了他的孕育、诞生和成长”正式在这样的责任感驱动下,大家始终不放过联排的任何细节,精益求精,这不仅仅是从艺人员的职业操守,也是学校师生的工作作风。“很多同学带伤演出,在排练过程中受伤是常事,但是每个同学都坚持了下来,尽管动作很多,排练时间很少,但是今天还是呈现出了一场完美的演出。”艺术学院教师张程焱在演出结束后这样评价道。
知行合一,舞入人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记忆陶行知》这部大型校本舞剧的打造和首映,既是对行知的纪念,旨在用舞剧表演的形式向世人呈现陶行知先生伟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以及他博大深沉的精神世界,还原一个真实的陶行知先生,更是学校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艺术美育实践和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之“一核四线”文化育人打造的“行知文化线育人线”的重要载体。舞剧让师生重新走近那段历史,身临其境,感受以陶行知先生为代表的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热情,汲取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学校一直以来坚持走“立陶创特”之路,培育并形成了“四融入”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办学特色。行知文化墙、行知广场、行知语录等“陶元素”随处可见,专著《且行且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探索与实践》第四章系统梳理了学校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学陶弘陶文化在校园深厚积淀,成为学校重要“软实力”。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之“一核四线”文化育人项目,更是将“秉承‘知行合一 服务社会’行知文化育人”作为学校文化育人的第一条主线推进。
据介绍,此次首演只是一个开始,后续将有条件地通过组织校内巡演,区内巡演乃至市内巡演,让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行知文化滋润师生心田,不断践行“知行合一”。
合川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吴志琼,合川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卫明,合川区文联副主席、舞蹈家协会主席陈维高,合川区文化馆副馆长、舞协秘书长易希,合川区舞协副主席徐长宏,学校校长张跃光,副书记舒卫华,校长助理双海军以及相关领导老师到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