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李健老师离开华蓥市教师进修校,来到重庆铁路中学,走在木板子楼里,每跨一步都嘎吱作响,这声音仿佛就是这所学校在对她说着欢迎。
那些年,课堂上的主角还是老师,所有的知识都由一口一笔传播开来,最好的课件也不过是老师们自己手工制作的纸片或木块。不知何时起,教室里有了多媒体,教学节奏越来越快了,课程内容也越来越多了。李健说,印象最深的时刻,是刚当上老师时站在讲台上感受“万众瞩目”,是初为人师便怀着靠自己改变更多学生命运的梦想。
“这必然是回不去的,就算回得去,也未必愿意。”铁中18年,李健的梦越来越小,却越发的清晰,越发的坚定,只想像做班主任一样去做
科任老师。
如今,李健每次接到新班,第一节历史课上总会问全班学生:“谁愿意做我的课代表?”自荐的学生不少,全班就投票选择。 她说这是想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更多的自由和民主。课余时间,她和学生关系很好,除了谈到学习,也会谈到生活上的种种,会与学生互相送书,会毫无保留的倾诉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
教师的身份逐渐让李健变得“柔软”,从刚当老师做班主任的强硬,到现在仅作为历史科任老师的温柔,她用了20多年来领悟为师者的意义:“教育需要柔性,需要等待,老师不能一成不变,不能固化自己,更不能因为惰性而停滞不前。”
她说这叫做“教学相长”,只有不断平衡教与学的关系,不断平衡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才能让教育的力量发挥到极致。2009级那一届,李健担任一个班的历史老师,在一年的时间里她却像班主任那样投入时间和精力,打开了学生的心门。高一下期,文理分班,李健与这个班级暂别。
一年后,李健教高三,当她走进教室的一霎那,学生们掌声雷动,因为这个新班里大部分学生就是她在高一时那个班的学生。这次重逢,师生间没有因为一年的暂别而显得生疏,这个班,这些学生对她已经熟悉,已经充满喜爱。
“当你愿意助人成长的时候,你会有成就感,会有幸福感。”李健说,这是教师这个职业给她带来的感受,她享受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享受做老师的过程,也希望这个过程中有着自己传播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