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建校20周年系列报道⑤ 刘琨:舞台实践才是声乐进步的最好检验-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4日10时12分讯(黎燕)今年10月,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音乐界唯一的国家级专业大奖)落幕,刘琨也结束了自己的最后一次金钟之旅,踏上音乐路上的另一个起点。
虽有遗憾,但调整之后他这样说:“正因为有更优秀的人,所以我们才需要不断充实自己。”
回首过去,刘琨从学生时代开始参加各类声乐比赛,曾获2020纽约国际歌剧比赛(中国赛区)一等奖,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组决赛入围奖,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重庆赛区)选拔赛美声组二等奖,第六届“神州唱响”全国高校声乐比赛教师组美声唱法金奖等殊荣。其中入围第十二届金钟奖决赛,创造重庆金钟奖历史最好成绩。
“比赛是提升专业能力的一种方式,经历比赛的过程就是在吸收能量。”这是刘琨从教以来一直对学生们说的话,他认为艺术教育最好的成长方式,就是把学生放在舞台正中央,让他们在实践中检验专业,提升能力。
提升自己
才能给学生最好的供给
最初踏入声乐的殿堂,是刘琨小时候跟着电视咿呀学语,模仿能力强且多变,父母见他喜欢也十分支持,或许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喜爱,那种喜爱犹如春笋一般,在下雨前积蓄着无限的力量。
从最开始的尝试到后来专业学习声乐,刘琨一步一步从初中到高中,从大学到研究生,深钻声乐领域,了解声乐技巧,大量的基础积累,让他走进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音乐学院任教。
从教7年,刘琨从来没有停止“充电”,在他看来,不是当上了老师就止步了,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有更多的东西供养学生们那颗求知的心。
他总是在假期参加各种比赛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参加比赛也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他说,每一次舞台经验都难能可贵,自己去试过了,才能告诉学生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怎样才能避免舞台上的失误。
声乐比赛的选拔不似数学、体育赛事那样有明确的标准和数据界定,声乐的评定比较主观,歌唱得好不好,舞台表现力好不好,最后的礼仪动作都是可能丢分的项目。一次一次的比赛,一次一次的积累,这就是能给学生传达的最好的知识。
“声乐不仅是一门综合类学科,也是一门艺术,甚至需要我们从文学、历史的角度去学习和探究。”对于声乐的总结,刘琨这样说道。
多变风格
让学生体会声乐魅力
声乐是轻松的,但声乐课也是枯燥的,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发声练习、乐谱巩固、歌词记忆,日复一日。这就要求教学灵活多变,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化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日常声乐教学中,“先练声后练唱”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早已被刘琨摒弃了,他的课堂有着不一样的特色。他会时常放映一些音乐会的视频给学生们看,让学生学习别人的舞台表演、发声技术及如何体现歌唱张力和舞台整体的全面把控。
到了大三大四,刘琨经常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及社会的一些文艺活动,让学生历练自己,提高心理素质,进而积累舞台经验。
“舞台实践才是声乐进步的最好检验。”从教7年,这句话刘琨总是挂在嘴边。只有真正站上舞台,才知道自己到底哪方面欠缺,就像战士上了战场,才知道自己如何作战一样。
谈论到自己学生拿奖的时候,刘琨的脸上洋溢出说不出的骄傲与自豪,“每一次我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比赛拿奖了。那是比自己拿奖还要开心。”
这大概就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意,就像是绿叶与树根,树根为绿叶输送养分供它成长,而绿叶也在落叶的时候回馈树根的真情。
学会沉淀
等待绽放之时
无论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音乐也是一样,需要掌握大量的乐理知识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琴房里练得好,不代表上台也表现得好,所以刘琨一直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大一大二打基础,大三大四去实践”。
为了使学生加强记忆,在日常的教学中,刘琨总是要求学生上课录好音,下课后或者复习时多听,他说:根据遗忘曲线,所学知识通常在一个小时后就会遗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声乐没办法烂笔头,那就录好音,时时听。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声乐,刘琨要求学生唱歌前了解作品的背景,思考揣摩词曲作家的原创意图,只有与原创情感产生共鸣,歌曲才能唱出独特的韵味。
他说:“演唱前首先要了解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只有把握住主人公的心境,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中,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作品的灵魂,演绎出的作品才会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此外,刘琨从来不要求学生研究技巧唱法,他认为技巧是作用在真实情感表达基础之上的,没有真情实感,再多的技巧也是无用。
在热爱中坚守,在坚守中前行。每一次深夜磨课,每一次舞台经验,每一次学生的进步成长,都是刘琨前行的动力,他说:作为老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传递着一种人生态度与观念,更要注重文化艺术的修养。
在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建校20周年的起点上,刘琨这样说道:当初怀揣着梦想,奔跑在追梦路上,蓦然回首,已实现了桃李满天下的心愿。重外20载,有幸与之共赴7载,愿为未来的重外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人因重外认识声乐,因声乐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