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友口述实录②胡绍贵:从这“理”出发 做有心人、干困难事、立大格局-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核心导读:
教育,是这个时代的良心;母校,是每一位校友的精神原乡。
今年深秋,是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纪念日。为此,重庆理工大学开启《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校友口述实录》大型采访报道活动。通过近40余位老校友的口述,分享其在重庆理工大学工作、学习、奋斗、生活的真实再现。
这群校友的故事温暖、感人、励志、朴实,生动诠释了建校至今,重庆理工大学几代教育人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的坚守与情怀。
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变迁之旅,更是一段感人的奋进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些校友口述,共同回忆那些难忘的岁月,共同纪念那段一起走过的时光,共同追忆在“重理工”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的值得永远怀念的人和事……
校友胡绍贵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人物档案:胡绍贵,男,生于1933年,重庆人,1948年考入第21兵工厂技工学校第八期速成一班学习,1949年毕业后留校。
解放后,在校钳工实习指导员;
1958年 钳工实习指导工段长;
1960年 荣获重庆市先进工作者;
1971年 国营七一仪表厂机加车间主任;
1974年 国营七一仪表厂总装车间主任;
1986年 实习工厂机加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1993年4月退休。
访谈现场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要听从指挥、甘于奉献,服从国家安排”
主持人:胡老师,您好!我们都知道1949年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您毕业,在学校任教,能谈谈您当时在校任教的情况吗?
胡绍贵:1949年毕业之后,我们这批学生就留下来当了工人。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把进军西南的解放大旗插到了山城,十一技校回到人民的怀抱,技校涅槃重生,同时也为职业校的建立开辟了新的道路。1949年下半年,工厂奉命停办子弟中学,将宁和中学迁入技校内,编为宁中训练班。1950年初,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发布训令,准予将21厂技校和宁和中学合并,同时连同20厂嘉陵中学、50厂务实中学高中部合办并更名为“21厂工业职业学校”,委任蒋智周为校长。从此,历时10年的技校历史也就结束了,应运而生的是21厂工业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诞生之后,学生班次结构变得多种多样,分为初职班、中职班、普通高中班还有技工培训班,共计13个教学班,495人。在师资队伍方面,党中央对于旧时代的知识分子采取了“包下来”的方针。因此,除部分来自经过学习重新安排就业的知识分子外,大部分是原技校教师。共有教职工335人,其中教职员35人,工人300人。在300名工人中去綦江修铁路的有69人,参加学习的43人。也有一批热血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投入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斗争。
“搬到新校区,学制大改革、硬件大变样”
主持人:1953年,鉴于原校址地势狭窄,无发展余地,加以房屋破旧,不可利用,学校选择杨家坪新址进行扩建,能否描述搬到新校区之后,给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胡绍贵:1953年,搬到新校区后,学校开始学制改革,由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在专业设置和学校规模上也进行了调整,原有兵器、工具、铸造、切削四科目,改设为兵器、铸造和工具制造三专业。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搬过来的实习工厂“大变样”,最明显的就是机器设备,以前都是皮带车床连轴转,搬过来后,就改成单机轴了。学生实习了解的情况多了,看的东西也多了,以前的钳工就是一个皮带车床,现在是旋倍转、高速转,学生来了都可以参观。后来,学院由工厂又恢复为重庆工业管理学院,我们学校在设备更新上一直都比较先进,再也没有出现最初建校时的窘迫。
杨家坪校区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此外,在教学实习中,我比较重视两点,一是学生安全,二是教学质量,二者缺一不可。因为钳工工作涉及车、钳、铣、磨、段、焊、冲,很容易伤到人,所以学生的安全是我比较重视的;其次,教学质量。当年我们学校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快,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的源源不断输入,确保了教学质量。
一机校学生干部与老师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主持人:在工厂工作期间,您主要负责哪些工作?当时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
胡绍贵:在工厂期间,有生产时我就生产,有学生时我就当实习指导。十七八岁的年纪,自己都还是个孩子,指导学生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手把手教他们怎么锉怎么斩,大家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当然,在生产过程中,我们也做了不少努力。我记得我们还是西南第一工业学校(中专)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在车间学到过硬本事,我们曾前往西安学习“郭兴福教学法”,我们称那叫“200米硬功夫”。回来后,还专门整理了各自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比如说车钳、冲压、气锤等,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理工人铁下心‘能干事’‘干成事’”
主持人:胡老师,1960年国家遇上自然灾害,那个时候工人们可能都吃不饱饭,又是怎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搞好教学实习的呢?
胡绍贵:1960年的时候,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年份,条件十分艰苦,工人们吃的是“罐罐饭”,三两米一罐饭,劳动强度又大,吃了很快就会饿,一个月只有一斤肉,油水很少。但大家还是坚持上班,实在没办法时,就自己去农场解决困难,老师们下地去种粮食。空了还自己打鱼,来改善生活,打得最多的一次是我们用了电打鱼。当时还打到一条大剌子鱼500多斤,平均每个职工能分到1斤左右肉。
学校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我们的家和大后方。我们想的最多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在党的教育下,工作要对得起组织和自己作为党员的身份。我们能有今天,完全靠解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翻身农奴和工人当家做主,不忘老一辈革命精神,老老实实把工作做好,因为这一切来之不易。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我们也就铁下心要“干成事”!
校改厂时期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1969年后,学院改建工厂,全厂职工在极其困难的处境中,仍对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生产方面,全厂职工同广大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也作出了艰苦的努力。1973年6月,我厂首次试制成功第一台100千瓦1000周的可控硅中频电源后投入了小批量生产。自学院改厂接受双37高炮电传动的科研试制任务后,到1974年12月设计定型前,我厂共试制了双37电传动器样机4批16门份,其中1974年试制的六门份与497厂火炮配套作为设计定型的样炮,参加并经受了国家靶场设计定型的各项考核实验。而我们也制作了26米信号枪,每个月做200只,我负责进行专门装配。22年,我都在车间里面,我认为我没有辜负党和国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谈不上什么理想,最大的心愿就是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
胡绍贵为母校送祝福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主持人:在访谈最后,想问问胡老,有什么想对理工和在校青年学生说的话?
胡绍贵:80年来,重理工在战火纷飞中走过,无数重理工学子在这里接受教育,接受熏陶,从这里走向社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国家为社会造福。母校是真正的摇篮。在母校80周年校庆之际,我为母校深深祝福,相信母校未来会更加灿烂辉煌。对于青年学子,你们很幸运,生活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个公平竞争的新时代,希望你们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做有心人、干困难事、立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