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民素养”教育为坐标 定位又一个百年发展的方向——《校长思想说》专访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校校长王丹-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编者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我市教育系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各中小学校长围绕如何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和实践开展了深入的学习和讨论。为此,市教委《重庆教育》双微平台联合华龙网推出《重庆中小学校长谈教育》系列报道,走进中小学,与校长面对面,谈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心得,谈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提升的思考,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努力,以期与更多教育同行一起分享和探讨。
关键词:基础地位
【校长观点:在我国,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已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校长思想说》采访组:当前,“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词,请你谈一谈对二者的认识和理解?
王丹: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我国,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已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就学校而言,我们将二者和学校文化、办学理念进行相应对接、整合,以达成育人目标。
关键词:公民素养教育体系
【校长观点:我校所践行的公民素养教育的育人追求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校长思想说》采访组:近年,中华路小学提出了“知行合一 养成公民”的新理念,构建了“三爱三心”的公民素养教育内容体系。请问公民素养教育体系与核心素养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王丹:学校在2011年迎来百年华诞的时候,提出了公民素养教育这样一个特色定位,公民素养教育与核心素养都聚焦在素养一词上。当时这个词提出后,有些报道自动将其改为了素质,那时“素养”这个词使用的频率还不是那么高,大家也觉得两个词差别不大。但我们自己知道,我们想培养的是现代合格公民的素养。
如今,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我校公民素养教育是不谋而合的,聚焦的就是学生素养的培养,两者都指向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什么能力、拥有哪些品格,为养成公民做准备。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校所践行的公民素养教育的育人追求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关键词:传承发展百年历史
【校长观点:我们根据公民素养教育的课程目标,围绕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渗透公民意识、发展公民素质、提升公民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有华夏根基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校长思想说》采访组:请结合学校百年发展历史,谈一谈中华路小学形成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渊源,以及对于促成核心素养的落地和创新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王丹:1911年,学校根据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并举”思想立校,建校之初叫做“达育学堂”,达育就是达成育人目标。百年校庆之际,我们在梳理过往使用的教材中,发现了一门学科叫做“修身科”,用的教材就是当时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教材,叫做《公民须知》,所以我们在2011年提出的公民素养教育的特色定位,是对百年历史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路小学的发展过程,还伴随着在课程改革上不断尝试。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就进行了单科单项的课程改革尝试,在全国率先迈出了课程改革和实践的步伐。90年代,学校从单向改革进入到整体改革,学校成为中国教育学会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我们的老校长还担任了委员会理事,并构建了当时全国思达教育模式之一的“和谐协同”教育模式。
进入到21世纪以后,学校的教育改革全面铺开,我们根据公民素养教育的核心指向拟定了“知行合一 养成公民”的教育理念,围绕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渗透公民意识、发展公民素质、提升公民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有华夏根基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合格公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