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高层论坛召开-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华龙网-新重庆10月25日13时40分讯(何婷 实习生 张红霞 白涛)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
如何更好地推动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是高等院校,特别是外国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智库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考量。
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高层论坛现场 刘杨懿宽 摄
10月25日,在庆祝建校七十周年之际,四川外国语大学举办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高层论坛。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聚焦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如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聚焦新亚欧大陆桥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分享宝贵观点。海内外校友、师生员工、社会友好人士在线收看大会直播。
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致辞 刘杨懿宽 摄
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在致辞中表示,此次高层论坛是建校70周年的重头戏,也是学校践行学术校庆的宗旨,扎实推进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外国语大学建设的重要体现,期待在各位领导、专家和学者的指导下,借助中外人文交流的东风,推动“一带一路”这艘巨轮,放眼世界,扬帆远航。
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方军致辞 刘杨懿宽 摄
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方军在致辞中表示,当今时代迫切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协作,加强人文交流和“一带一路”合作恰逢其时。相信这次论坛将会对各国教育交流的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王雯致辞 刘杨懿宽 摄
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王雯在致辞中期待与会专家和学者对重庆的对外开放和人文交流提供宝贵的智慧和支持渠道。祝愿四川外国语大学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中大有作为,做出专业化、多科型知名高校的突出贡献。
会议由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苟朝莉主持 刘杨懿宽 摄
加强人文交流 讲好中国故事
官学民商并举 构建多元互助的人文交流格局
大会现场,中国—中东欧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以在中东欧国家的工作经验向与会人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加强人文交流要把握好“广”字,丰富人文内涵和形式;要强化科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突出创新意识,借助科技手段提升人文交流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中东欧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发言 刘杨懿宽 摄
“要加强人文交流与传媒互动,讲好各国特色历史文化好故事,激发双方合作意愿,增进合作互信。”霍玉珍表示,加强旅游与文化的互补,要聚焦“实”字,让人民有更多的切身实际体验;加强健康卫生与人文交流,要实现一个“融”字,在当今卫生健康共同体背景下,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推动各国交流与合作;教育与文化依存共生,通过成立教育部高校联合会,推进中国与各国教育学历互认,双方开设各种语言等方式,为满足各领域合作开展提供智力支撑。
白俄罗斯共和国驻重庆总领事馆领事(代理馆长)叶·德米特里发言 刘杨懿宽 摄
白俄罗斯共和国驻重庆总领事馆领事(代理馆长)叶·德米特里表示,白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合作,包括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交流,是非常全面的。当前,两国区域间的科技和教育合作正在迅速发展,白俄罗斯计划在接下来的三年举办中白区域交流年,相信在未来的三年内,通过深入和系统地发展两国区域间合作,将能够实现包括科学和教育领域在内的各方面最切实有效的合作。
外交学院前院长秦亚青发言 刘杨懿宽 摄
外交学院前院长秦亚青从中华文化传播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首先要在全球经济和世界视野中挖掘和凝练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以世界和国际社会明白的话语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
外交部高级外交官创新实践委员会原主任孙树忠发言 刘杨懿宽 摄
外交部高级外交官创新实践委员会原主任孙树忠通过实例证明“一带一路”建设中还需要在民间交流上做大量工作,而这项工作中要对不同文化价值观有深刻理解。
“我们在掌握好国际人文交流的同时,还需要学习不同国家的深层次文化建设、历史文化、工作习惯、性格特征、政治、经济、社会等。”孙树忠表示,作为国际人文交流人才,更重要的是熟练掌握交流技术和公共外交,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和互学互鉴,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顾清扬发言 何婷 摄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顾清扬看来,人文交流要注重实效,加强评估;高校要加强智库交流;要进一步丰富人文交流的形式,官、学、民、商并举。
中国联合国协会前副总干事、参赞张云飞发言 刘杨懿宽 摄
中国联合国协会前副总干事、参赞张云飞也认为,人文交流是国际关系的纽带,要特别重视青年群体在人文交流中的作用,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多元文化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其树立文化自信,为中外人文交流的可持续性培养人才,积蓄力量。
中国—东盟中心综合协调部主任汪红柳发言 何婷 摄
提供智库支持 搭建合作平台
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高校力量
中国—东盟中心综合协调部主任汪红柳在发言中剖析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在“一带一路”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中国与东盟推进互联互通合作的特点,中国一东盟人文交流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如何发挥高校资源,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校在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方案,需要发挥学术优势,提供智库支持;搭建合作平台,开展校际合作;结合中国特色,打造文化精品;联系协调旅游行业组织,协助系统化建设。
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发言 刘杨懿宽 摄
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分享了川大在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教育行动。据介绍,四川大学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院,并与成都市共建了“一带一路”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开展沿线国家教育法律政策协同研究,提供教育决策咨询服务,成立了波兰与中东欧问题研究中心、哈佛大学研究中心、尼泊尔研究中心、缅甸研究中心等9个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的研究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发言 刘杨懿宽 摄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从孔子学院角度分析中外人文交流路径,他表示,孔子学院在推动中外教育交流的课程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发言 刘杨懿宽 摄
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分享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外人文交流重要平台——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据介绍,目前平台共有能源学、生态学、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经济学、教育学七个不同方向20所大学, 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网络数据管理平台,面向新时代,将进一步促进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在地方开展合作,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多元合作。同时,大连外国语大学依托上合大学开展人文交流,组织各类教育合作领域活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项目获得教育部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大连外国语大学积极发挥科研智库作用,成立“中国周边国家对华关系档案收集及历史研究”驻大连工作站。
会议现场 刘杨懿宽 摄
打造智库 服务地方需求
四川外国语大学一直在路上
据了解,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高层论坛是四川外国语大学校庆学术活动之一。70年前,川外应国家需求而生,为党和国家培养对外交流人才;70年来,川外已成为西南地区外语和涉外人才培养以及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基地。
“聚焦中外人文交流及其研究,有利于发挥学校多语种、跨学科的比较优势,也有助于为学校服务社会提供一个重要的抓手。”据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介绍,为了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四川外国语大学在做大做强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同时,还打造了一批直接为政府决策服务、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品牌智库平台。鉴于学校在特色智库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学校被推举为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 不仅如此,学校还于2018年9月与重庆市政府共建了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非通用语学院,计划到今年为止,新设8个非通用语专业,实现东南亚、南亚、中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语种基本覆盖,打造西部领先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智库研究、语言服务、文献资料、国际交流合作示范性基地。
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苟朝莉表示:“我们将充分吸收本次论坛的相关建议,将其有机地融入到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外国语大学的建设中,力争在后70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